娼妓行业是一个古老且复杂的存在。尽管现代文明不断进步,这个行业依旧顽强地生存着,甚至在一些国家,例如荷兰,已经实现合法化。然而,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上对这一行业的种种争议。无论是言辞上的批评,还是行动上的打压,社会普遍对娼妓行业持有负面的看法,俗称的“扫黄”行动便是对这种行业的持续抵制。
01 娼妓行业的“祖师爷”
每个行业背后都可能有一位“祖师爷”,例如木匠的鲁班,商人的范蠡,甚至娼妓行业也有其“祖师爷”——管仲。
在春秋时期,礼乐制度的崩坏使得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发生剧烈动荡。在这种动荡中,管仲主张务实,他认为只有确保民众的衣食温饱,才能培养出更高尚的道德和礼节。他曾说过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思想。
展开剩余82%管仲作为齐国的重臣,他的职责是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,但要实现这一目标,首先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。要养活一支军队,最重要的就是资金。为了充实国库,管仲开创了一个“内闾”的场所,聘请了700多名女性提供特殊服务,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妓院。相比公元前594年,古希腊的梭伦设立的国家妓院,管仲的“内闾”更早出现,并且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,而非遏制卖淫现象。
当时齐国的妓院规模庞大,影响深远,它也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不小的财政支持,甚至使得齐国被认为是一个“神仙般”的存在。这种行为虽然引发了部分人的非议,但毕竟在那个年代,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现代人相比并不严格。反对的声音,虽然存在,但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压力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中就记载了当时齐国宫中的七个市场和内闾,这一现象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一行业的早期反感。
02 娼妓业的文化影响
尽管最初的反感存在,娼妓行业一旦“开了头”,很难彻底根除。汉代延续了先秦时期的“女乐”制度,然而,随着贵族士族的崛起,私人豢养妓女现象逐渐增多,这些妓女被称为“女倡”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国家专门设立了“营妓”制度,用来满足军队中无妻室的士兵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战乱频繁,士族门阀日益强大,许多贫苦百姓选择依附于士族庇护。士族家中的歌妓数量超标,这些女性在当时虽处于低微的地位,但她们的才艺和社交圈使得她们在文化上对士族的影响颇为深远。与此同时,歌妓和士人之间的互动,也提高了士族文化的整体素养,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。
进入唐朝,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妓院,左右教坊司便是负责这一事务的机构。唐代的官妓,特别是在长安、洛阳、扬州等地的集中妓院,人数庞大且管理严格。与之不同的是,私人妓女相对自由,但也受到类似“假母”的管理和控制。
03 中古时期的变革
唐朝时期的妓女地位较高,她们被称为“伎”,视作艺术工作者,甚至有类似职称评定的体系。在唐代,科举考试中的“探花”名额与妓女的关系密切,科举第三名的“探花”常常与宫廷内的官妓有交情。唐代的文学创作和妓女的存在常常互为映照,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风花雪月场景,常与妓女紧密相关。
但到了宋朝,妓女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。宋代的士大夫阶层更加崇尚儒家道德,像柳永这种风流才子,混迹于青楼的行为甚至成为仕途发展的障碍。宋仁宗严禁官员赴妓乐,而宋神宗和王安石也实施了类似的政策,限制官员与妓女的接触。在这个时期,理学的兴起对这一行业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制,尤其是像朱熹这样的人物,他曾因为妓女严蕊与唐仲友的关系而将严蕊下狱,尽管后来岳飞的三子岳霖为严蕊平冤。
04 明清时期的变迁
明朝时期,随着社会的动荡,娼妓的地位再次变化。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一度将反对派的女性送往妓院。到了明宣宗时期,虽然曾经一度废除妓院,但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,许多妓女再次涌入了皇宫,甚至有如齐雅秀这样的女性开始出现在官场,成为历史中的风云人物。
清代对妓女的打压力度较大,但依然没有彻底根治这一行业。虽然清朝皇帝下令禁止娼妓行业,但实际情况中,妓院仍在盛行,尤其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,许多女性被迫依赖这一行业生存。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,尽管官方大力打击娼妓行业,但王朝内外的矛盾和混乱,最终也没能阻止这一行业的蔓延。
05 结语
对于娼妓行业的从业者,我们不应仅仅从“有伤风化”的角度进行评价。虽然在某些历史时期,出现了为社会或文化做出贡献的个别人物,但这个行业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。从清朝到太平天国,官方和民间对娼妓的态度变化,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活力和历史的发展。
特别是在晚明时期,虽然部分思想和文化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,但最终却被清朝的压制所掩盖。这个行业不仅是社会变革的标志,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。
不过,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行业,今天我们依然应坚守法律,尊重社会的道德底线。毕竟,法律规定不能做的事情,我们应当坚决不去触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