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匈长期的对抗中,汉朝涌现出了一批战功赫赫的名将。其中,除了大家熟知的卫青、霍去病、韩安国、窦宪、窦固等杰出人物外,还有一位值得关注的将领。他就是那位喊出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的陈汤。这位将领不仅自发矫诏前往西域斩杀匈奴单于,而且在事后,汉元帝竟然赦免了他的罪行,并给予他百两黄金的奖励。陈汤的事迹,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背景与人物性格,不容忽视。
陈汤的早年并不显赫,根据《汉书》记载,年少时他爱读书,学识渊博,然而家境贫寒,生活拮据。为了生计,陈汤常常借债和乞讨。面对困境,他决定前往长安,试图寻找一份公职。恰逢汉元帝发布了一道命令,要求各地公侯推荐人才,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。也正是这次推荐,给了陈汤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80%陈汤在朝廷的官职并不顺利。由于没有为父亲奔丧,他遭到了朝廷的惩罚。然而,幸运的是,后来又有其他人再次向朝廷推荐了他,他最终得以复职。此后,陈汤主动请求被派往外交任务,并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,和甘延寿一道前往西域。
当陈汤和甘延寿启程前往西域时,匈奴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。汉宣帝时期,南匈奴归附汉朝,但郅支单于却趁机扩张势力,攻占了呼偈、坚昆、丁令等三国。与此同时,郅支单于对汉朝的态度愈加敌视,尤其在汉朝护送呼韩邪单于回国后,郅支单于的不满情绪愈加加剧,这一矛盾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。
前45年,郅支单于向汉朝进贡,并表示愿意归附汉室,要求归还其儿子。针对郅支单于的请求,匡衡等朝廷大臣认为,匈奴的要求过于苛刻,建议将其儿子送回边境即可,不必完全满足。而谷吉则认为,若不给郅支单于充分的尊重,必然会导致其失望,影响匈奴对汉朝的归附之心。于是,谷吉向汉元帝表示,愿意将郅支单于的儿子送到匈奴去。
然而,事与愿违,送到匈奴王庭后的儿子被杀,导致了郅支单于对汉朝的进一步不满。随着局势的恶化,郅支单于逃往康居国,并得到康居王的支持,开始肆意欺压周边国家。康居国不断进攻乌孙,残害乌孙人民,甚至强迫其他西域国家向其称臣,西域局势一片动荡。
前36年,陈汤被派往西域,针对西域局势,他做出了精准的判断。他认为,郅支单于凭借康居的支持,若继续扩张,必将成为西域的重大威胁。因此,陈汤决定采取行动,打击郅支单于,以维护汉朝的利益。
陈汤的计划相当大胆,他并未立即向朝廷请示,而是利用甘延寿身体不适的机会,矫诏发动西域联军,集结了4万大军,分兵两路展开进攻。陈汤亲自指挥北路汉军,从温宿国出发,经过乌孙,抵达康居国的边界。康居国王带领数千骑兵攻击赤谷城,屠杀乌孙军民和国王,抢夺大量财物。陈汤决定出兵反击,成功击败了康居军,迫使其归还乌孙的百姓和王族。
在后续的战斗中,陈汤的汉军继续深入,经过多次冲突,终于在距离郅支单于的城池三十里的地方安营。此时,郅支单于派出使者表达愿意归附汉朝,但由于陈汤的强硬态度,他对单于的无礼表示强烈不满,并要求单于亲自迎接汉军,安排充足的粮草。
随着汉军逐渐包围匈奴城池,局势愈发紧张,匈奴单于急忙亲自上阵鼓舞士气,但最终因汉军的弩箭袭击而受伤,城池被攻破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郅支单于最终因伤重而死。汉军斩杀了1500多名匈奴兵,迫使1000余名匈奴士兵投降,400余人被活捉,战斗以汉军的大胜告终。
陈汤凯旋后,将战果向朝廷报告,强调此次出征不仅是为了讨伐郅支单于,更是为了警告所有敌人,任何侵犯汉朝的势力,汉朝都会“虽远必诛”。这一宣言也成为了汉朝对外的强硬态度,传扬千古。
然而,匡衡认为陈汤的行为违背了朝廷的权威,因而提出批评。初时,汉元帝对此犹豫不决,但在刘向的支持下,最终决定赦免陈汤的罪行,并给予奖励。汉元帝认为,陈汤虽然违背了朝廷指令,但他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,消除了西域的隐患,客观上对汉朝有利。因此,他决定不追究陈汤的过错,并赏赐他黄金百两,并册封为关内侯。
陈汤的这次西域之行,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,也为汉朝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注入了新的信心。至此,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的宣言,成为汉朝自信的象征,并流传至今,影响深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